走向世界的中國中醫(yī)針灸——世界針灸日
針灸是針和灸的總稱,基于陰陽學說、臟象學說、經絡學說以及整體觀念、辯證施治、三因制宜的中醫(yī)思維觀。針灸療法起源于石器時代,最早的針具為砭石。1980年,聯(lián)合國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癥;1987年,世界針灸聯(lián)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,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(yī)學的地位在世界醫(yī)林中得以確立;2006年中國中醫(yī)科學院申報針灸經國務院列入第一批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”;2010年中醫(yī)針灸列入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。2011年在巴西召開的世界針灸學會聯(lián)合會第七屆執(zhí)行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議每年的11月22日為“世界針灸日”。
我們周口與針灸有深的淵源,傳說中人文始祖伏羲氏“辨陰陽、創(chuàng)八卦、制九針”。史書記載中的針灸四大名醫(yī):皇甫謐、王唯一、竇漢卿、楊繼洲,四大名著:《靈樞經》、《針灸甲乙經》、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、《針灸大成》。經絡穴位傳承至今已經非常詳細,我們周口市中醫(yī)院的針灸專業(yè)人員正在積極的整理編輯、繪圖標注十二經脈、十五絡脈、奇經八脈、十二皮部、十二經筋、十二經別,以滿足臨床、教學、科研之用。中醫(yī)院
一草一世界,一葉一乾坤,這是對醫(yī)草艾葉的贊美?!睹献印吩f:“猶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”;《艾賦》中說:“奇艾急病,靡身挺煙”;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艾葉苦辛,性溫,熟熱,純陽之性,能回垂絕之陽,通十二經,走三陰,理氣血,逐寒濕,……能透諸經而除百病”。
《說文解字》解釋:“灸,灼也”。灸作為一種以火調病的方法,必須“久”、“火”結合,只有時間和火力都到位,才能發(fā)揮作用。古人對艾的選擇有相當?shù)闹v究和豐富的經驗。陳艾燃燒緩慢,火力溫和,著后煙色灰白少散,艾灰不易脫落。艾絨質量的好壞,直接決定艾灸的療效。艾絨金黃、清香、柔軟如棉為上等。長期的臨床經驗總結艾灸有十大功效:溫經散寒,調經止痛;舒筋通絡、祛濕除痹;化瘀散結,療傷消腫;行氣導滯,活血消癥;托毒生肌,強筋健骨;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;溫腎補氣,壯陽固本;調和陰陽,調養(yǎng)氣血;強身健體,延年益壽;煙熏溫灸,防瘟治疫。
文字:龔廣峰
編輯:楊晨曦
責編:黎倩平
審核:孫 俊